首页>评论在线>评论集萃

国际歌中悟信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21-02-08

  1923年6月20日,广州,中共三大的最后一天。三大全体代表来到黄花岗烈士陵园,由瞿秋白、张太雷教唱国际歌。在雄壮有力的歌声中,三大胜利闭幕。在党代会闭幕式上唱《国际歌》的惯例,由此开始。

  《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是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71年5月,巴黎公社失败后,群众冒死将鲍狄埃转移到一位穷苦工人家里,幸免于难。在悲痛的日子里,鲍狄埃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在又一次躲过敌人的搜捕后,怀着对同志的思念,对理想的坚定,对胜利的深信,鲍狄埃在巴黎郊区一所老房子的阁楼上写出了震撼寰宇的雄壮诗篇,这就是后来“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国际歌》。

  17年后,在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发现了这首诗,并以满腔的激情在一夜之间为《国际歌》谱好了曲子。很快,这首歌曲飞越千山万水,穿越各个国界,响彻全球,成为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会歌和一些国家共产党的党歌,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奋勇前进。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国际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巨大。这首歌传入中国,归功于瞿秋白。1923年,由于瞿秋白的翻译,《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其中,“国际”这个词,单用两字不好唱,瞿秋白反复琢磨,采用音译“英特纳雄纳尔”,遂与曲调同步,这个唱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最早将《国际歌》歌词并曲谱一起在中文刊物发表的,也是瞿秋白。1923年6月,中共三大作出决议,重新出版《新青年》,作为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同年6月15日,瞿秋白将自己翻译的《国际歌》歌词并曲谱一起在《新青年》发表。他对“International”的音译、歌词的意译、法文原稿情况等作出说明,并希望“内行的新音乐家,矫正译者的误点,令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唱起《国际歌》,共产党员心潮激荡、热血沸腾。《国际歌》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一首歌,更代表着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这首不朽战歌,在革命时期振奋了迷茫的中国人,指引着共产党人走向胜利。

  在三大教唱国际歌的瞿秋白和张太雷,是我们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两人为了革命先后捐躯。

  1927年12月12日,张太雷在领导广州起义时壮烈牺牲,年仅29岁。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同年6月18日,他神态自若地走向刑场,沿途高唱国际歌。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

  理想是人生的火把,信仰是生命的灵魂。瞿秋白说:“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张太雷年少时立下“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誓言,牺牲时仍嘱托同志:要和敌人战斗到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们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只因坚信“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这个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里面,凝聚着智慧与知识,也蕴藏着国家与民族的解放路径。沿着这条真理之路,沉沦的中国一步步走向复兴,亿万中国人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列宁说,只要唱起《国际歌》,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同志。每当唱起或听到国际歌,共产党员总是心灵受到洗礼,歌声升华着人们的精神,呼唤着、鼓舞着人们,为崇高的理想永远奋斗。(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