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廉洁山东>廉政时评

谨防“包装”后的诱惑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7-08-10

  据本报报道,杭州市运河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邵毅在长兴任一把手时,其父生病住院,古董商陈某连夜赶到医院,帮助护理,二人关系急剧升温。而邵又好收藏,陈就导演“假拍卖”向邵行贿。最终,邵毅倒在了“包装”后的“友情”之下。 

  通过邵毅的落马可以清晰地发现,不法分子对掌握权力的官员想方设法进行“围猎”,手段也不断地进行着“转型升级”,“炮弹”不再单纯“裹糖衣”,而是进行了各种难以识别的“包装”“美容”,让领导干部“防不胜防”。 

  揆诸现实,不少人就是在“包装”后的利益输送面前乱了阵脚。被“摄影”毁了名节的秦玉海、被“玉石绊倒”的倪发科、因“字画”锒铛入狱的丁维和……利益的交换面前,当事人改头换面适时“美容”,以“共同爱好者”“情感知心人”的面貌出现时,让主动者多了一份“高雅”,被动者多了一层“安全”,整个“交易”环节多了一份“和谐”。不知不觉中,领导干部便“湿了鞋”“上了船”。 

  诚然,权力往往与利益分配紧密相连,而其背后蕴藏着种种风险,环绕左右的少不了各色诱惑。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党员干部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新的时代环境下,执政考验遍地皆有,党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稍不注意便会“上套”“入瓮”。尤其是“包装”后的诱惑,更具虚假性、欺骗性、隐蔽性、危害性,党员干部一旦“咬钩”,警觉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放松,灵魂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腐蚀,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 

  党员干部必须提高对“包装”后的诱惑的免疫力。 

  首先要能“识”,诱惑面前能认清、看透。党员干部修身律己的同时,还应在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通过“前车之鉴”,以案学纪、以案明法,不断提高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练就“火眼金睛”才能看清“包装”背后的“真货色”,“美容”背后的“真嘴脸”。 

  关键是能“破”,诱惑面前能克制私欲。多欲则多取,多取则厚亡。党员干部必须把“两学一做”贯穿到工作、生活当中,在学习中强化党性,在实践中提高人民性,在通往合格的道路上克服欲望的冲动,增强诱惑面前说“不”的底气。古语有云,“寡染则清身”。党员干部更要慎交友,主动净化“朋友圈”,多去“现场”少去“酒场”,保证小环境“生态良好”,才能减少各色诱惑浸染的机会。如此内外兼修,面对“围猎千万重”时,才能“我自岿然不动”。(李善禹 中国纪检监察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