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首页>重要专题>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大家谈

打造“20分钟廉洁文化圈”
发挥宣传教育的固本培元作用

来源: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1-11-04

打造“20分钟廉洁文化圈” 发挥宣传教育的固本培元作用

卢长宾

  近年来,宁津县始终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系统推进“三不”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提炼廉洁文化资源,建设文化载体,打造“20分钟廉洁文化圈”,依托阵地搞活廉洁文化活动,创建“清风宁津”廉洁文化品牌,增强廉洁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助力良好政治生态建设。

  一是注重长远统筹规划。廉洁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涵养,要有清晰的规划。宁津县是文化强县,历史上清官廉吏辈出,革命年代是革命根据地,有建设廉洁文化的先天优势。2018年以来,县纪委常委会提出建设“20分钟廉洁文化圈”, 即在县内任意一地出发,乘车20分钟以内即可到达一处廉洁文化教育场所。县纪委常委会明确建设“20分钟廉洁文化圈”的“四个注重”原则:注重特色,乡镇、县直部门深入挖掘各自的廉洁文化资源,每个场所都有“专利”,避免内容雷同;注重实用,有场地的建室内场馆,没有场地的在街道、广场或整个村庄建成廉洁文化场所,不以资金投入论英雄;注重质量,不设建设期限,条件成熟一个建一个;注重使用,每年制定廉洁文化活动方案,充分利用场馆开展活动。全县党员干部积极参加挖掘整理廉洁文化资源,形成一批优秀方案,经过县纪委审批,由乡镇、部门自主建设。达到“四有”标准的(有自身特色、有教育深度、有文化品位、有辐射能力)予以验收并纳入“20分钟廉洁文化圈”。县纪委监委设计了清风宁津logo ,全县廉政教育场所都统一使用logo。

  二是分线推进建设系统特色。我们确定县直机关工委、教体局、总工会、乡村振兴中心、宁城街道、妇联、卫健局等七个牵头单位,分线指导、推进各自领域的廉洁文化建设,在推进工作过程中,注重整体效应与个性特点。新华书店建成宁津县廉政文化活动中心,共设有6个板块,分别是宁津名片、文化之旅、廉艺苑、求知堂、清风长廊和话廉室,已经有40多个单位在这里开展“清风读书”“青年干部廉政读书交流”等活动。2020年借力“中国木雕博物院”旅游资源,打造“家风养廉”教育基地,占地150亩,共2个木雕建筑群和5个木雕艺术展览馆,建成以来开展党员干部家风教育128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近万人次。

  三是“一镇一品”形成地域品牌。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洁文化熏陶,注重挖掘、整理各类教育基地以及各乡居村落蕴含的廉政资源,精心打造 “一镇一品”工程,让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廉洁文化品牌。柴胡店镇崔杨村是肖华将军工作过的地方,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在这里牺牲,在此我们建立了崔杨 “红色记忆”教育馆;大柳镇郑庄村建设廉政广场,每年评选五好家庭,打造勤廉教育示范村;宁城街道建设从政八德教育馆;张大庄镇作为中国淘宝镇建设以亲清政商关系为主题的廉洁诚信教育馆等,各乡镇共建成22处廉洁文化场所。

  四是用活载体促进文化入脑入心。建设教育场所是工作的基础,利用场馆是工作的主体,党员干部真正受教育是工作的目的。县纪委监委每年制定廉洁文化活动方案指导全县,乡镇部门自主开展廉洁文化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体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做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每个场馆物尽其用。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干部或干部家属到“家风养廉”教育基地开展学习和座谈,邀请农村“好媳妇、好婆婆”到家风家训教育馆宣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基因教育馆学习渤海军区教导旅精神。在中心城区各社区推进廉洁文化进社区、在农村社区推行廉洁文化下乡活动,在廉政广场开展廉政文艺演出30多场次,2018年以来,组织文化下乡活动56场次,创作廉洁文艺作品12个,开辟廉政公益广告播放平台29处,超过10万人次参与。近几年来,全县社情民意调查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针对党员干部的信访举报不断下降,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廉洁文化教育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下一步,我们将完善提升“20分钟廉洁文化圈”内涵,强化资源挖掘、质量提升和实际运用,让廉洁文化载体建设更好发挥作用。一是继续抓好文化提炼升华。进一步深入挖掘本地优秀革命传统文化、诚信营商文化和红色基因文化等资源,抓好与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等工作的有机融合;持续挖掘渤海军区教导旅“大义大爱、无私奉献、听党指挥、永葆信念”精神,将廉洁基因与红色基因贯通融合。二是不断创新廉洁文化活动形式。突出抓好线上廉洁文化活动的筹划、推动和督促,开发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资源,强化融媒体合作。充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举办一批特点明显、参与热情高、更贴近基层实际的文化活动。(作者系宁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Copyright www.sdj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纪委监委版权所有网站首页网站声明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911号鲁ICP备05019079号-2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