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权威解读

历史交汇点上的政治宣示和行动指南

来源:大众日报发布时间:2019-12-0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这次全会重点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重大决定,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根本保证,体现了全党意志,反映了人民意愿,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示和行动指南。

  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他曾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势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深刻把握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深远意义,亦需我们放宽历史视野。

  历史交汇点,集中体现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叠汇聚。“两个一百年”,分别对应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2021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的2049年。今年,我们先后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八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距离上述两大历史节点分别还剩两年和三十年。正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工作要求。

  十九届四中全会清晰勾勒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围绕总体目标,四中全会擘画了“三步走”的战略路线图,即:到2021年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49年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这实际上呼应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的规划蓝图,也彰显出位于“两个一百年”中段的2035年的节点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目标”,是根据我国发展实际情况,将过去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前到2035年来实现,进程已然大幅缩短了15年。如果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那么,从“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到“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关键抓手,为切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提供的战略保障。

  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历史交汇点意义,除上述建党百年与建国百年的节点价值,还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的历史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从世界历史角度看,经过长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之后,一个政权要稳定下来,一个社会要稳定下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而形成比较完备的一套制度往往需要较长甚至很长的历史时期。”

  英国从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形成君主立宪制度,用了约半个世纪的时间,而这套制度成熟起来时间就更长了;美国从1775年独立战争到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新的体制大体稳定下来,用了近90年时间;法国从1789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870年第二帝国倒台、第三共和国成立,其间历经多次复辟反复辟角力,用了80多年时间;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基本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体制。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从1992年到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正好是三十年时间,这彰显了制度发展逻辑的客观规律性与历史必然性。

  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历史交汇点意义,还与中国梦的实现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党历来强调远大理想要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是中国梦的现实图景和具象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对于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名正”方可“言顺”,“理直”才能“气壮”。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四中全会政治宣示的深厚底蕴,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保持强大政治定力的不竭源泉

  十九届四中全会向全世界作出了以“中国之制”实现“中国之治”的郑重政治宣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在国家治理中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

  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建设史与发展史。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或“制度现代化”,已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全面开展的“第五个现代化”。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7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情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两大奇迹”与“三次飞跃”,正是四中全会所作政治宣示的雄厚底气,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四中全会首次全面系统科学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名正”方可“言顺”,“理直”才能“气壮”。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四中全会政治宣示的深厚底蕴,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时代保持强大政治定力的不竭源泉。

  “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蕴含着党和国家念兹在兹、亟待解题乃至破题的现实需求。对此,应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十九届四中全会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根本政治问题,既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阐述,也提出了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并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13个方面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作出了工作部署,为全党全国人民提供了行动指南。

  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统一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完整全面。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也没有止境。四中全会不仅强调基于雄厚底气和深厚底蕴的制度自信,更重要的目的是把各方面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完善和发展得更好,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已搭起了四梁八柱,但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型,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全会特别指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可以说,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蕴含着党和国家念兹在兹、亟待解题乃至破题的现实需求。为此,必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决定》将“四个治理”列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是对新时代国家治理方式的全方位提炼,也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与方略。系统治理即加强各领域改革和治理实践系统集成,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依法治理即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进行国家治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综合治理即强调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综合运用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源头治理即强调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决定》的最后一部分,就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应“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可以说,四中全会既作出了以“中国之制”实现“中国之治”的政治宣示,又提供了汇“中国之智”强化“中国之制”的行动指南。广大干部群众应切实增强制度意识,凝“中国之志”厚植“中国之制”、实现“中国之治”;应充分认识到,治理国家,最可靠也最管用的是制度,而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发挥强大效能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九万里风鹏正举,五千载国运长隆。历史交汇,风云际会,正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代,让我们秉持四中全会政治宣示的底气与底蕴,践行四中全会行动指南的方向与方略,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努力赢取中华民族“其道大光”的光明未来。(作者孔新峰系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