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首页>要闻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
观察 | 在大变局中读懂中国

来源:新华社发布时间:2020-11-22

  11月20日,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召开“文化强国建设与湾区文化综合实力提升”主题专访。图为相关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并接受媒体采访。杨文佳 摄

  11月20日,作为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活动之一,“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主题展览在广州开幕。图为当日,嘉宾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11月20日至22日,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围绕“大变局、大考验、大合作——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全球600余位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企业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研讨。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解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阐述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图景?如何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让我们一起走进盛会现场。

  在应对挑战中读懂中国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和贸易下滑、全球治理体系遭遇非传统安全威胁……本次会议上,与会人士均将“应对变局”作为当前全球面临的挑战,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对中国在稳定全球经济、推动全球化进程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予以肯定。

  墨西哥前总统埃内斯托·塞迪略感慨世界走到了岔路口:“在最近四年的时间里,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以及其主要的多边机构,遭到了极其残酷和前所未有的攻击。”他指出,多边体系的重建和完善需要所有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善意和努力,尤其需要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肩负起重大责任。

  “对人类而言,未来几年或许将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旅程,对西方来说更是如此。我们确实在经历一场大变局,它将主导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进程。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将是一场治国理政的大考验,需要中国和其他国家携手开展大合作。”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说。

  不少与会者都强调了在世界大变局之下,通过新的视角读懂中国的重要性。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表示,中国对稳定世界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中国两次挽救了世界经济:第一次是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实施了一项庞大的投资计划,如今又在疫情背景下迅速恢复经济。”

  土耳其驻广州总领事库特鲁·阿义坎告诉记者,与中国“零距离”,才能发现读懂中国的新视角。“中国广大民众与政府携手一道、共克时艰,举国上下形成巨大合力,这是中国成功控制疫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苏加诺表示:“我们看到,中国如此迅速的建设和经济增长,使其更加积极地加入世界舞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在其他国家忙于处理国内事务时,中国已致力于为包括印尼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帮助,我愿对中国表示诚挚的感谢。”

  西北沙漠复绿、沿海风光明媚,山间宛如彩虹的大桥、公路……会议期间举办的“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主题展览上,旧貌换新颜的脱贫成效让与会代表有目共睹。

  正如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所说,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让8亿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脱贫经验为世界提供了正面教材,中国脱贫的成果对世界意义重大。”

  在大考验中读懂中国机遇

  大变局带来大考验。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在开幕式上讲到,面对变局,中国从容布局,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应当说,这个建议是当前14亿中国人应对大变局、大考验,推进大合作的根本性的战略抉择。”

  从货物贸易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到利用外资规模的逆势增长,从对外投资的有序发展到继续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继续放宽市场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到出台《外商投资法》、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联手14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我国一系列扩大开放的举措,在兑现“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承诺,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各国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这种机遇,首先来自于以新基建、新制造为代表的,中国自身创新发展所释放的新动能。春华资本集团首席创始人、董事长胡祖六告诉记者,中国新基建的加速和产业升级,将显著助力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健康发展,而拥有开放的市场、开放的经济,也是全面释放新基建潜力的必要前提条件。

  日本众议院前议长、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河野洋平说,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先进的数字技术为防止疫情扩散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后通过让人工智能掌握患者的肺部CT影像、解析无症状者的肺部CT影像,可以发现连核酸检测都难以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这对于开发企业来说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商机。”

  这种机遇,也来自于中国开放发展、持续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所带来的新市场、新空间。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黄奇帆说, 从先后布局21个自贸试验区和1个自由贸易港到提出对外开放由要素流通型开放向规则制定型开放转变,中国正在致力于打造对标高水平经贸规则的营商环境。事实上,疫情发生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降反增,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稳定的避风港。

  胡祖六建议,在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科技壁垒、国际制裁等导致全球贸易和投资大幅减速的大背景下,中国应该逆流而上,以完善的制度、开放的心态、合作的行动来对待外商的投资、贸易和运营。在依靠相关政策进入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的同时,继续作为全球化历史性进程的重要推动力,带动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

  在现代化建设中读懂中国智慧

  “读懂中国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读懂中国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

  本次会议的10个平行论坛上,从深化科技创新到提升营商环境,从城市更新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拓展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路径,显示出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的中国智慧。

  在主题为“新基建、新制造:发展新动能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新基建、老基建和软基建要融合发展,“这里的‘软基建’指制度、法律、标准。”他提醒道,不要忘记实体经济是根本,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也很重要,好的环境才能推动新制造、新基建落地。

  在“双循环下中国金融挑战与机遇”研讨会现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博格洛夫发表了对中国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金融如何深化改革等问题的看法。

  “中等收入陷阱无关特定的收入水平,而是指国家的发展水平不能顺利实现从实体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策略向创新拉动型经济增长转型。”在他看来,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的就是经济体的转型能力——即自我转型的能力,而中国展现了优秀的转型能力。

  在同场研讨会上,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介绍了新发展格局下中国金融的挑战和机遇,认为金融行业在新格局下要做出转型调整,更好地配合“双循环”战略,这既是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也是金融业未来增长的巨大空间。

  在“互联网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研讨会上,一个生猪管理大数据的案例,引发了众人的兴趣。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长李欲晓介绍,自两年前猪瘟在我国暴发以后,实现生猪管理区域化和区域内畜牧兽医监管信息化变得尤为迫切。如今,国家级的生猪大数据中心通过构建生猪产业模型,保障了食品安全。该技术也运用在智慧农业、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形成了全面立体的防护网络。

  “‘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不只在环境生态、医疗生态层面,还应当在心灵健康的基础上,推动美丽家庭、社区、乡村、城市的建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北京市社会发展与环境健康研究会会长邹明春说。

  后疫情时代,加快释放健康数据的价值,将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之一。跨国公司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建议,打通数据的壁垒,共同打造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生态圈。“同时,希望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能让更多创新成果在中国加速转化为产品,惠及人民,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城市更新对我国大多数地区而言还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实践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相关治理法律法规缺乏政策支撑,需要平衡好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处理好留与拆的关系等。

  在“城市更新与治理创新”论坛上,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宋友春说,城市更新绝不是简单的拆掉重建,而是一种持续的环境改善,是城市不断再生的过程,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复兴等多重意义,“城市更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尊重市民意愿,稳步有序推进。”

  在大合作中读懂战略抉择

  在本次“读懂中国”会议上,“合作”呼声可谓空前强烈。

  “我希望,欧盟与中国之间的这种利益汇合点能够得到进一步深化,并作为帮助全世界人民重回真正发展道路的途径,在加强全球协作和经贸合作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说。

  在推动全球合作的道路上,中国的率先作用备受关注。对此,郑必坚认为,贯串“大变局、大考验”的是一项根本性的历史要求,就是从进入21世纪第三个10年算起,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利益诉求的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之间,经历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重大考验,从而逐步实现“大合作”。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如何开展“大合作”?黄奇帆认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本身就是中国以自身行动增进全球合作,助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药方”。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经济战略将不再以顺差为目标,一味扩大出口;而是以适度扩大进口、实现进出口平衡为目标。”黄奇帆说,当前全球经贸格局正在加速变化,长期来看,至少规则之争是免不了的,但通过谈判和磋商,达成新的共识,是完全有可能的。“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就是主动应对规则之争,推动建设开放型的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举措。”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强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全球科技和产业的合作。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指出,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说中国要关起门来搞创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持续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让我们更加平等,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参与国际开放合作,为国际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出更多的中国智慧。”白春礼说。

  应对大变局、迎接大考验、推动大合作。“今年以来,无数生动事例表现出全人类携手共进战胜疫情、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强烈愿望,这是在犹如黑云压城的疫情之下所展现出的全人类大合作的光明面。”郑必坚说,开放带来进步,合作才能共赢,面对全球性的挑战,人类必须作出正确的历史抉择,增强现代化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自广州报道)

Copyright www.sdj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纪委监委版权所有网站首页网站声明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911号鲁ICP备05019079号-2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