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清廉山东>廉政广角

“三元宰相”王曾:一心为公 一意为民

来源: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0-06-03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明相。他自幼勤奋好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他以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连中三元”,入朝为官后,王曾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秘书省著作郎、知制诰国史馆修撰、翰林学士、判大理寺等职,最后官至相位,人誉“三元宰相”,这在灿若繁星的古代科举士子中也殊为罕见。

  宋真宗在位时,朝廷官僚大多曲意逢迎、人云亦云,但王曾却不媚权贵、敢于直谏。彼时,辽国频年南侵,战争不断,真宗七年,宋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实为城下之盟。宋真宗为掩饰屈辱,大搞迎天书、行封禅等迷信活动,粉饰太平。各地官员更是投其所好,屡报所谓“天降祥瑞”的无稽之谈,真宗陶然其中,每报必庆贺一番。王曾洞察时势,劝告皇帝:“此是国家承平所致,但望陛下推辞而不自居。他日若有灾异,也可免遭物议。”真宗不听,仍大兴土木,修建所谓迎天书的玉清昭应宫,众官无人敢言,独王曾上书不已,力陈“五害”,犯颜直谏。后被把持朝政的宰相王钦若谗言所害,被贬为应天府知府,但宋真宗还是赏识王曾才干,不久又重新启用为参知政事。

  宋仁宗继位后,王曾一心为君国,力除结党营私之人,帮助幼帝稳定朝政,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担当宰相职务。身为宰相的王曾,为政忠心不二、秉公无私、担当作为,为人刚正不阿、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时刻摆正自己位置,励精图治辅佐朝政,力荐范仲淹、包拯等贤臣,但绝不结党营私,亦不图回报,每次举荐选用官员,从不让本人和外人知晓。苏惟甫与王曾相识,王曾赏其才,便向朝廷举荐,苏多次造访,但王曾从不谈及此事。一日,苏惟甫又见王曾说:“久居京师,资费用尽,困窘的连路费都没有了。”王曾说:“莫谈此事,你还是回去吧。”当苏惟甫回到住所时,吏部官员早已等候多时,宣布朝廷任命其为江准发运使,任命书乃是王曾当日签发的。

  王曾心底无私知人善任,对自己的要求也一以贯之严谨持重。他一生崇尚节俭,于公于私,都反对铺张浪费。《续资治通鉴》载,王曾“自奉廉约,人莫干以私”。宋仁宗天圣年间,温、鼎、广等州每岁贡柑朝廷,路途遥远,劳民伤财,王曾力谏皇帝下诏罢贡。天圣七年,玉清宫毁于雷火,仁宗执意重建,王曾上疏力陈重建劳民伤财,竟触怒龙颜被免去相位,但王曾崇尚节俭的品质从未改变。王曾家风甚严,《宋贤事汇》载,曾不准家人穿华丽的衣服,每见家人衣着华丽,即闭目曰:“吾家素风,一至如此。”以至家人穿新衣都避而不敢见他。王曾待客也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只是吃顿便饭而已。一次,同僚孙冲要离京,与他辞行,他留孙吃饭,两个小菜,几个馒头。临走,王曾送孙一盒礼物,盒中仅有数轴简纸,还是从他人的书简截下的空白纸,身为宰相,节俭如此。王曾虽节俭,但他体恤民苦、乐善好施。明道二年山东旱蝗灾并发,粮食极缺,他将在青州老家积蓄多年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灾民。

  由于王曾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常常得罪皇亲贵胄,曾被三次罢相贬官,到地方任职。但不论官职大小,王曾始终保持初心,一心为公、一意为民,为地方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唐代名相王珪评价王曾:“忠允清亮,履德经哲,致位上宰,燮和大政。干兴之初,辅翊两宫,仗正持重,中外以安。所谓以道事君,无愧前哲。”(潍坊市纪委监委 ‖ 责任编辑 王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