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清廉山东>廉政广角

“铁头御史”郭宗皋

来源: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19-11-21

  郭宗皋,烟台福山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不畏权势、针砭时弊,被誉为“铁头御史”。而这一名号的来历,也与他任监察御史时直谏明世宗朱厚熜有关。

  史料记载,嘉靖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逢皇太子夭折,大同兵乱,满朝文武无一敢言者,唯有郭宗皋以监察御史身份直谏“这是上天之警示”,并上书长达千余言的《星变疏》,奉劝皇帝要“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

  明代的“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嘉靖帝即位之初,颇有治国之魄力,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一新。之后,嘉靖帝逐渐变得严厉起来,不容任何人对他提出反对,否则必使廷杖,这也是“满朝文武无一敢言者”的原因。这也正说明了郭宗皋的为官清廉、不畏权势、敢直言陈时弊,被誉为“监察御史”名至实归。

  郭宗皋这次锋芒毕露的直谏,当然触犯帝忌,嘉靖帝大怒,当朝对他廷杖四十,打得他皮开肉绽,但他仍不认错,嘉靖帝只好作罢。

  类似这样的事在郭宗皋身上还发生过许多次。嘉靖十四年,他巡视苏州、常州等地,不论盛夏或严冬,皆骑马不坐轿,所到之处,亲自处理大小案件,清正廉明、执法如山,深受百姓爱戴。《明实录•世宗实录》中记载,嘉靖十六年,郭宗皋巡按顺天四府时,得知巡抚刘夔推举辅臣李时的儿子担任要职,而当时李时的儿子正病重,刘夔明知此情,依旧上疏推荐朝廷召用。于是,郭宗皋上书弹劾刘夔“邪佞不忠,贪虐无行……请亟罢夔”,此举又惹得皇帝龙颜大怒。

  正是这种正直廉洁、奉公为民的性格,使得郭宗皋屡遭人迫害,一度被判罚戍守边疆十七年。此事在《明史•郭宗皋传》中有详细记载:(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殊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寇已去……明年再犯大同,总共官张迭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耀坐夺俸。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连宗皋及耀,各杖一百,耀连死,宗皋戍陕西靖虏卫……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邗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

  文中的“陕西靖虏卫”,地处今甘肃省中部的靖远县,可谓偏远。郭宗皋并没有为此抱怨,依然以身作则、尽职尽责,从他在“靖虏卫”时写的两副对联中,我们或许可以得知期间他的官绩,及为何曾又两次以“清修、苦节、实学、懿行”获推荐:

明时玉烛衣袽业;

青海天山夙夜心。

 

声教威灵,兽舞八蛮清瀚海;

山河带砺,虎臣千载壮干城。

  这两副对联的意思分别为:“虽处于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但对潜伏着的危机应有所戒备,青海、天山地区边关的防御每时每刻放在心上”“以声威教化北方广大边疆地区的各民族,以勇武将士保家卫国不变的决心来抵御来犯之敌,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以巩固国家的安定,从而实现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明史》中说,郭宗皋以宣大总督的身份被罚剥夺俸禄并谪戍陕西靖虏卫是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从戍卫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很快进封南京右都御史,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赞重要事务。然郭宗皋此时已年近古稀,不久便上书求罢,回到故乡烟台福山,开始了他二十年的归隐田园生活,就如他后来在《澡训堂记》中提到的那样:……宦游四十年,远放生还,再官归老……。

  回乡后的郭宗皋并没有像其他退休官员一样畅游山水或著书立传,而是不顾衰老之躯,一心治理起城北柳子河畔的那片盐碱地,并逐渐改良成水田,试种水稻。在喜获成功后,郭宗皋曾作诗记之:

瘠土变为泽园田,清流时借以诗泉。

老农东路三千里,雇值青趺半万钱。

 

六月莲塘花正开,稻翻新雨碧云堆。

江南有客曾倾盖,笑向何人缩地来。

  在这些田园风味浓郁的诗歌中,农家之乐跃然纸上,细细品之,能体会到郭宗皋在古稀之年醉心农耕、不以所累,反而得到莫大乐趣的境况。结合这些,也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郭宗皋,无论是在受廷杖后,还是在被贬靖虏卫的悲惨处境中,还是在年迈退隐的岁月里,他都从容淡然、修身为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这,也该是为官者之必须。(邹洁 孙慧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