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首页>工作之窗>理论研讨

悬规植矩 修齐治平
——党员干部懂规矩、守规矩的思考

来源: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3-04-20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懂规矩、守规矩作为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当前,在全党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明确提出“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懂规矩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真正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只有用纪律和规矩把全党凝聚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好党的中心任务,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一、重规矩讲规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中国人常说的“规矩”来源于“规”和“矩”两种物件,后来衍生为标准、法度、成规、准则等。“人无规矩则殆,家无规矩则败,国无规矩则衰”,是我们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世格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规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已经深深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礼治”与“法治”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两种治理手段,对中华民族规矩的养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分。

  (一)礼与礼治。“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一向好礼,到了周代,以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典章制度为基础,形成了周礼。“礼”的内容包罗万象,《礼记·中庸》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可见其数量之多。这些规矩在今天看来,非常繁琐且不乏糟粕之处,但有些规矩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比如:“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士因私事外出,一定要先请示国君,返回后一定要向国君报告,这可以说是一则有关请示报告的规定。“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这句话告诫官员要担当作为,处其位履其事,在其位谋其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礼”作为正己修身、经世治国的根本规范。《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没有“礼”是万万不能的。正是有了“礼”,才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礼”不仅是立身之基,也是执政之本。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礼记·经解第二十六》非常形象地阐释了“礼治”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礼治”与“德治”的含义基本一致。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而“礼”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没有“仁”的品质,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礼治”的关键就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良善是政治的最终目的。当然,“礼治”与“德治”也有区别,“礼治”更偏重于形式,“德治”更偏重于内容。因此,王国维精辟地指出:“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说明了“礼治”与“德治”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法与法治。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为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法家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法律的作用。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治理国家不可以一日无法。“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其不几亦明矣。”法律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法治更为公正。法古字写作“灋”,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见有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东汉许慎《说文》释古文之“灋”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管仲将法比喻成“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

  二是法律能够定分止争、富国强兵。《管子·七臣七主》言:“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吏民规矩绳墨也。”《商君书·壹言》说:“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商鞅认为,政策法度清明了,官吏中就不会发生邪恶的事;国家政务统一了,民众就会服从国家调用;国家从事的根本大业专一了,民众就会勤于农事、勇于参战。

  三是法治有利于长治久安。韩非子主张“上法不上贤”,这不仅因为贤人大多名利心极大不可靠,更重要的是法律才具有普遍意义。“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将国家的兴衰存亡完全系于君主一人是不明智的,“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抛开法术而听由心治,再贤明的君主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丢掉规矩而妄加意度,即使是奚仲这样“造车的鼻祖”也造不出一只车轮来。由此可见法治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是中国法治思想的重要源头,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可否认,法家思想与现代语境中的法治思想相距甚远,其本质是君主专制政治的工具。后人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说:“法令烦惨,刑罚暴酷,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绝祀亡世”。法治虽然促秦而兴,但是过分地抛弃礼治、专任刑罚无疑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三)礼与法的关系。中国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西方著名学者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中国的立法者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礼法相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特点,正可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后汉书·陈宠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疏义·名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对我国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无论“法治”还是“德治”,都是“规则之治”。只有以“规则之治”,才能谋求“善治”。

  二、坚持依规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回答了党的规矩主要内容,指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党的规矩包括什么呢?其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其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其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全党必须模范执行。其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在学习领会中,要注重把握好两对重要关系:一是纪律与规矩。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守纪律是底线,讲规矩靠自觉。能不能做到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体现了党员干部的觉悟和水平。二是党纪党规与法律法规。纪律是管党之戒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二者在思想理论上同源、在本质属性上同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党纪党规与法律法规在效力范围、规范内容、行为评价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别,特别是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党纪党规严于法律法规。凡是法律明确禁止的违法行为,也一定是违反党纪的行为。凡是党员干部违法犯罪的,必是违纪在前。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党规党纪挺在法律前面、严在法律前面,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严格执行党章,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截至2022年6月,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3718部。根据规范对象不同呈现出“1+4”的制度板块,“1”就是党章,“4”是指按照“规范主体、规范行为、规范监督”原则形成的4个板块,即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和党的监督保障法规。这些党内法规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监督执纪问责的基本遵循。

  三、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到讲规矩守纪律

  党的规矩既包括党纪法规“硬杠杠”,也包括道德操守“软约束”;既包括组织文化、政治信仰等历史传统,也包括改革创新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等。因此,党员干部做到讲规矩、守纪律,必须从多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一要加强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大力强化理论武装,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最近出版的《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我们要原原本本地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要严格纪法约束。孔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东汉经学家马融对此注解“从心所欲,无非法者”,意思是所欲者皆是法度允许范围内的欲,并无超越法度的滥欲与僭越。马融的这一看法集中代表了后儒对“心之所欲”和社会礼法关系的认识。显而易见,随心所欲并不是为所欲为。失去了对规矩的敬畏,自由便不会得到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并谆谆告诫:“领导干部不要当法盲,也不要当党规盲。要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党章、学习党规,不要老是犯了法、违了纪都说不知道。”党员干部要全面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三要坚持以文化人。文化有物态文化(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风俗)、心态文化(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之分。由此可见,“文化”包含着“规矩”,“规矩”体现着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严格遵守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党员干部要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用革命文化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

  四要树立新风正气。过去一段时间,一些潜规则侵入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成为腐蚀党员和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在思想政治上,一些人信奉“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己”“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在组织生活中,一些人信奉“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你不批我,我不批你;你若批我,我必批你”“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在执行政策中,一些人信奉“遇到黄灯跑过去,遇到红灯绕过去”“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领导点头”;在干部任用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人际交往中,一些人信奉“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树立新风正气,必须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的法规纪律,对党忠诚,光明磊落,公道正派,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四风”问题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要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久久为功、化风成俗,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五要勇于担当尽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广为人知的话语,既是做官的古训,也是做官的规矩。孔子提出为政者应当做到“先之”“劳之”“无倦”,意思是为政者要身体力行、勤政为民。济南名士、元代政治家张养浩在《三事忠告》之《牧民忠告》中说:“士之仕也,有其任,斯有其责;有其责,斯有其忧。任一县之责者,则忧一县;任一州之责者,则忧一州;任一路之责、天下之责者,则以一路与天下为忧也。盖任重则责重,责重则忧深。”明代的吕坤说:“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在地方工作时,逢年过节都得值班,生怕出了什么事。很多地方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一到节假日就不见了,到外地去休假了。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怎么放得下心?一旦有个事怎么办?当领导干部就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节假日尤其要自觉坚守岗位。没有说不让休息,但关键是如何休息,在哪儿休息,有没有考虑到自己肩负的职责。大部分领导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做得是好的,节假日都能自觉坚守岗位。这不也是一种规矩吗?”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党员干部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孙义俊 济南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

Copyright www.sdj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纪委监委版权所有网站首页网站声明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911号鲁ICP备05019079号-2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