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之窗>理论研讨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成长壮大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20-03-17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突出补短板、强弱项;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需要在增强忧患意识中提升能力,锤炼本领。

  理念先行 意识先导

  让增强忧患意识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重要一环

  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三个“一以贯之”的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将“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建设的方向道路以及关键问题并列提出,足以看出增强忧患意识在党和国家建设中的分量和地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之治”的核心密码在于“中国之制”。但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还会层出不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的各项任务还是十分艰巨。因此,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也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运用制度威力可以应对这些风险挑战的冲击;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奏和基础条件。理念先行、意识先导,是治国理政的不二法门。

  【实践思考】

  回溯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增强忧患意识始终是我们党在重大转折关头保持清醒头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告诫全党,要有“进京赶考”的思想准备,牢记“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秉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认真思考并妥善解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改变人民极端困苦的生活状况等一系列重大难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发出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的自我警醒,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这种清醒自觉的忧患意识,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再次号召全党要“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为我们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抓住重点 补齐短板

  以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20年3月10日在湖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我们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之多也前所未有。防范化解这一系列重大风险,有效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就是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既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又坚持问题导向,适应实践发展要求,抓紧制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实践思考】

  短板、弱项,从哪里体现出来?就从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政治生活中体现出来。当前,就业、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还有不少风险隐患,涉黑涉恶案件时有发生,社会治理存在粗放、低效等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应对失策,就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甚至酿成重大事件。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现实中,一些地方出台政策,秉持“居安思危、居一隅而谋全局、居当下而求未来”的理念。如果说“居”表现的是静态,立足的是当前,那么,“思”“谋”“求”则体现的是动态,主动面向未来。从静到动,由当前到未来,体现了浓厚的忧患意识下,查补短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

  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说,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强项,也领略了自己的短板和弱项。就事论事,我们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由表及里,我们需要在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上下功夫,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扛起责任 经受考验

  让领导干部在增强忧患意识中提升能力,锤炼本领

  领导干部是我们党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和警觉,在“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面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到对党忠诚、赤心报国、诚心为民。

  2020年2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3月10日在湖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激励他们在这场大考中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

  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与其说是结合疫情防控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极具针对性要求,毋宁说是对领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提出的期待。四个字道出了领导干部需要强弱项、补短板的重点:责任担当之勇,就是要在坚守初心使命的基础上滋养忠诚之心、锻造血性之勇、激发忘我斗志;科学防控之智,就是要在坚守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培养科研素养、树立现代思维、增强法治意识;统筹兼顾之谋,就是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增强“一盘棋”意识、树立长远眼光、培养驾驭复杂局面素养;组织实施之能,就是要在坚守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基础上锻造思想引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社会动员能力、落细落小落实能力。

  【实践思考】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贫困户向民政干部咨询低保政策。由于对低保政策掌握不准,民政干部只好拿起手机,尴尬地求助“度娘”。

  曾经有一段时间,“扶贫干部本领恐慌”成了不少网友的热议话题。事实上,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扶贫干部身上,几乎每一位基层干部都有这样的困惑。尤其是当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知识的更新更加快速,我们现有的知识、经验随时都在“折旧”,这样的问题日益凸显。

  要克服“本领恐慌”,最重要的是学习。学习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向理论学、向实践学、向典型学、向身边同事学,持续为自己“充电”,始终掌握新理论、新政策、新知识,才能更好把握基层发展态势,提升自己工作底气,赢得主动。

  其次,要善于思考和总结。学习是丰富头脑的过程,思考和总结则是将头脑中的理论变成工作思路的必要过程。只有结合实际,把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才能让知识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提升能力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弄清“学什么”,还要弄清“怎样学”。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创造善于学习的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给领导干部补精神之“钙”。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弄清“学什么”“怎样学”,就能针对“本领恐慌”对症下药,扛起责任、经受考验,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勇、智、谋、能”的要求,从而“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郭庆松 作者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